
陆机(261—303)〈文赋〉有一千六百多字,书家写来却从容不迫,全卷不仅字形优美,用笔也相当精绝。经赵孟𫖯(1254—1322)鉴定为陆柬之真迹,且成就不在「欧(阳询)、虞(世南)、褚(遂良)、薛(稷)」之下,更成为元人心目中的陆柬之代表。陆柬之活动于七世纪中期,书法出自其舅虞世南。元以后,此卷就以陆柬之的作品发挥影响力,故无论作者属谁,都很难忽视此作在书史上的重要性。
本幅由八段纸接成,行楷书相杂,偶而也有些许草书出现,共一四四行,除第一行标题「文赋」二字,末行三字,每行均作十一、二字,文字书写中,如「才」作「材」、「山」作「ㄩ」是避家讳,「渊」作「水」,「世」作「廿」,是避唐高祖(李渊)、太宗(李世民)讳。原作上并无陆柬之款,被归属为陆柬之作,应该是出于卷后拖尾,赵孟𫖯(1254-1322)、李倜(活动于十三至十四世纪之际)等人的跋文所推定。从这些跋文与收传印记,得知此卷经过赵孟𫖯鉴定,李倜收藏。洪武年间(1368-1398)一度流传到滇南,后又回到江南,十五至十七世纪的流传不明,这在董琰跋文中,提到明初从滇南购得此卷的相关人物均被刮去。十七世纪入孙承泽(1592-1676)手中,再传入清内府,至今为故宫博物院所收藏。至于南宋以前的流传经过,惜乎阙如,这也是某些研究者对本卷是否出于陆柬之之手,仍持存疑态度的原因。 陆柬之的书风,也是二王裔系。唐人评书,陆柬之的品级无法与虞、欧、褚并论,李嗣真(?-696)将他列入「中品十二人」之一,赞扬他「草体学虞,特善用笔」。〈文赋卷〉后方收藏人李倜,针对此卷说其笔法皆自〈兰亭〉中来,有全体而不变者。孙承泽也说:「全摹褉帖〈兰亭序〉,而带有其舅永兴(虞世南)之圆劲。」(见原件跋)〈文赋卷〉整体的丰神也是一派优雅,从容不迫的情怀,文长至一四四行,前后一致,比之〈兰亭〉的行数,多了五倍,但从前到后笔调一致,不疾不徐,进退有度。文赋卷上恰巧也有「斯文」二字,「文」字的结体虽然不一样,第一、二笔「、」与「一」,连成一笔,最后一笔「捺」为长点,然而书写来,重笔浓墨的强调如出一辙。推而广之,〈文赋卷〉也常有类似的情况,少则一、二字,如至「妙妙」而临云、天渊之「安」流、沈辞「拂」悦;多则如「峻,收百世之阙文」,和旁行比较,都因字体大而显眼。整卷与王羲之〈兰亭序〉的风格非常相像,写来一派从容不迫,文长至一四四行,前后一致,非常难得。(台北故宫官网)
评论列表(0)